#11月19日

三峡日报头版、专版分别刊发文章《“沼泽地”聚宝“七彩花”兴村》《凤凰涅槃油榨坪》,报道宜都市姚家店镇油榨坪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沼泽地”聚宝“七彩花”兴村

——看宜都市姚家店镇油榨坪村

如何实现三年蝶变

向上滑动阅览

冬日暖阳照在油榨坪的大道上,斑驳的阳光映射到路边的橘园中,绚丽多姿。

3年前,宜都市姚家店镇油榨坪村基础设施落后,无主导产业,村民守着几亩柑橘、茶叶过穷日子。如今,油榨坪变了样:柏油道路环绕全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漂亮民居随处可见,文明乡风扑面而来。

3年前,经组织部门推荐,村民投票通过,在外事业有成的邓少杰回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他团结村“两委”一班人,访农户、谋发展、干实事,高标准修建了15公里的村级主干道,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产业,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元。

“沼泽地”变成“聚宝盆”

“门前一块坪,年年被水冲,一年冲三回,户户绝收成。”这是油榨坪村65岁的李昌新为昔日的油榨坪编的顺口溜。

油榨坪名为坪,实为一条“冲”,两边是山,中间百亩平地,一条溪流穿“冲”而过。过去,由于排水系统没建好,一到暴雨季节,溪水越过堤,漫入田野;而到干旱时节,溪沟里又没水。作为村里的主要耕地,这片田地几乎没有收成,只能象征性地栽几棵柑橘树。年轻人看不到出路,只能外出打工,“冲”里上百亩土地成为沼泽地。

为这片地找出路,新一届村“两委”班子费尽心思。村后备干部许平华是湖南人,她尝试将老家的荷花种植引入当地,靠卖莲蓬和莲藕,一亩多堰塘纯收入多元,引起不小轰动。

这不失为一个产业发展思路!该村因势利导,将多亩沼泽地进行改造,割杂草、清淤泥、修堰堤、引溪水。很快,百亩沼泽地碧波荡漾。外地客商找上门,承包这片地种植荷花,同时在荷花池套养龙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荷虾共养产业。

围绕荷虾产业,村里不失时机在荷花池边修建垂钓区、打鱼摸虾区和廉莲文化广场。春夏时节,荷花池中荷花飘香,龙虾潜行,吸引了无数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以前一条烂泥冲,今天变成聚宝盆。”李昌新说,有了新的领路人,油榨坪变了样。

小山村引来“花”产业

枝城人周昌信这段时间一直很忙碌,她斥资多万元在油榨坪村打造的“七彩花海迷宫”项目正在抓紧建设,要赶在明年“五一”开业迎客。

周昌信以前是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后从事花卉种植产业,在全心畈村发展菊花种植基地60亩。尝到了花卉种植甜头的她,认为开办花海迷宫蕴含无限商机。在选址过程中,她将项目选在油榨坪村。

“这里风景秀丽,有山有水。同时基础设施完善,村里服务周到。”周昌信说,为配合项目建设,村里投资百万元为基地修建了配套工程,平整场地、修理河道、流转土地……村干部三天两头往工地跑,有效保证了项目快速推进。

在项目现场,记者看到,10多亩欧洲月季已种植,按“九宫格”布局的迷宫步道已修建完成,一幢徽派风格的接待中心进入装修阶段。“还要建木屋、吊角楼餐厅,让游客在花海中品尝美食。”周昌信说。

邓少杰说,引入“七彩花海迷宫”等项目,主要是想拉动人气。来旅游的人多了,就可带动餐饮、民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在新修建的荷花路两侧,村里联合宜都桥河食品打造的传统豆腐加工基地已投入运营;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古法榨油作坊雏形初具,进入招商阶段。“通过恢复古法榨油、手工豆腐制作工艺,引入市场实体经营,既可让这些传统手艺得到传承,又可拉动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就业。”邓少杰表示。

“广场舞”跳出幸福感

近日,油榨坪村通过争取中央财政资金,为60户村民免费修建雨污分流池,改善人居环境。71岁的邓婆婆不愿意修建,邓少杰听说后,上门做思想工作。慢慢地,邓婆婆思想转了弯。

李昌新退休后,在家发展中蜂养殖,收入不错。村干部知道后,动员他成立了荣意养蜂专业合作社,带动周围十几户村民养殖中蜂,李昌新免费提供养殖技术,每户每年可增收3万元左右。

在听说李昌新有吹管乐的爱好时,村里找企业为他赞助了铜管乐器,支持他组建铜管乐队。村里还请专业老师教村民跳广场舞。傍晚时分,荷花池旁的廉莲广场总是乐曲悠扬,舞姿翩翩。

产业托起致富梦,干群共谱幸福曲。油榨坪,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凤凰涅槃油榨坪

——探析宜都市姚家店镇油榨坪村乡

村振兴之路

路网纵横,产业兴旺,油榨坪“脱胎换骨”

向上滑动阅览

前言

冬意渐浓,树叶铺满山岗,大地开始收起浓妆。

驱车在宜都市姚家店镇油榨坪村行走,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宽敞的柏油马路两旁,工人正在忙着安装道路护栏、修建景观带;农田里,施工机械轰鸣,村里的“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正在建护坡、清沟渠、修便道;更远处,村里招商引资项目精品茶厂、花海迷宫施工正酣,一幢幢建筑拔节成长……

可谁又能想到,这里曾经是宜都远近闻名的“三类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没有起步,村民重复着千百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有女不嫁油榨坪”成为当地村民心中抹不掉的痛。

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当党的富民政策普照,百年油榨坪迎来“脱胎换骨”。作为土生土长的油榨坪人,在外事业有成的邓少杰受组织推荐,回村当上村党总支书记,带领乡亲奔赴小康路,三年时间过去,油榨坪旧貌换新颜,焕发出勃勃生机。

01

能人回乡

重任在肩谋发展

△返乡能人、油榨坪村党总支书记邓少杰(右)深入群众家走访

在回村当村党总支书记以前,邓少杰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

27岁离村创业,在建材行业掘得第一桶金,在城区有车有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是远近闻名的“名人”,村民羡慕的对象。

虽然在外事业有成,但他一直有一个情结,那就是让家乡彻底摆脱贫困,让村民富裕起来,让油榨坪的儿女在外扬起眉头。

他常常在思索怎样改变村庄的现状。年,他将在外办得红红火火的企业转到家乡,在当地办起新型环保建材厂,初衷就是通过办厂带动村里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当地村民就业。

乡村振兴,就要能人带动。当企业走入正轨时,组织部门找上门来。“少杰,你在外创业多年,有资源、有人脉、有资金,能否担起村党总支书记的重担,通过你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回村当党总支书记,他以前没想过。但看到村里依旧落后的面貌,看到父老乡亲依旧没有过上好日子,他没有犹豫。年8月,在村民期盼的目光中,他接过村党总支书记这只接力棒,完成从“企业主”到“村支书”的身份转变。

上任之初,他暗暗立誓:“三年内,要让油榨坪大变样!”

路该怎么走?业往何处兴?他从村“两委”班子入手,调整班子成员分工,将责任牢牢压实在每个人身上。他要求每个班子成员当表率、作榜样,提振精气神,“混日子”的趁早离开。

“访”“谋”“干”,是邓少杰为“两委”班子定下的工作“三字诀”。“访”就是干部入村到户,听民声、解民意,了解群众诉求;“谋”就是想办法、找出路,为村里发展、村民致富谋思路;“干”就是要沉下身子,全身心投入,撸起袖子加油干。

“邓书记是真心实意想把村里建设好,跟他干,有出路。”经历六任村党总支书记的一组组长黄学财有感而发。

一次次深入走访,一次次交心的谈话,村民重新认识了邓少杰,发自内心接纳了他。“村里换了好几届书记,像邓书记这样真心为群众着想的是第一个。”一组村民刘才梅感慨地说。

“干群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群众心结打开,发展之路铺就,邓少杰和乡亲们也将为油榨坪带来翻天巨变。

02

以路为谋

村容村貌大变样

△宽敞明亮的道路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

道路是乡村振兴的载体,是产业发展、村民致富的“金色纽带”。

曾经的油榨坪,进村道路只有3.5米宽,且多年失修,大坑小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以前每次回村,到城里都要洗车。”对于村里的道路,邓少杰有切肤之痛。

道路等基础设施差,除了不方便群众出行,同时也限制了村里的经济发展,以前也有外地客商到村里考察,但看到村里的状况,就打了退堂鼓。

要想富,先修路。邓少杰和村“两委”一班人,决心将乡村振兴的“第一把火”烧向道路建设,让曾经的“泥泞路”变成“富民路”。

对道路进行扩宽、黑化、亮化,听起来很美满,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要占老百姓的土地、山林,甚至稻场、房屋,群众会同意吗?

“屋场会”上,群众聚集,邓少杰将修路的想法说出来,也把修路的难处讲清楚。同时明确表示,当前村集体没钱,占用的土地、山林没有一分钱补偿。

语重心长地讲述,如同将一粒石子丢进池水,本以为会惊起一池波澜。但没想到的是,没有一户村民表示反对。老党员罗远万率先表态,占用他家的园田、稻场一分钱不要,全力配合村里的工作。

很快村民就达成共识,并付诸行动,地里的庄稼提前收割,占用的山林先行砍伐,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力为修路“开路”。

群众鼎力支持,村“两委”班子也没闲着,招施工队伍,抓施工进度,协调征地拆迁……短短四个月,宽8米、长10公里的村主干道长长路、发展路的路基就雏形初具。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村民舍小家、顾大家的思想感动了我,不把路修好,对不起他们。”邓少杰说。

既要修成致富路,还要修成景观路。村“两委”班子广开思路、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石材资源建路基、砌堡坎,并尽量保持原始风貌;利用当地厂废弃的旧砖头、瓦块沿路修建景观带,既有效利用了废弃资源,又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路。

如今,高标准修建的村主干道长长路、发展路、荷花路形成一个环线,路面全部黑化、亮化,如同一条黑色巨龙在山乡漫延。道路两旁,漂亮的农村新居沿路分布,片片茶园、橘园连成一片,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展现开来。

03

产业带动

激活致富新“密码”

△昔日沼泽地,今日荷虾共养池

道路在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也带动了产业发展。

11月6日一大早,宜都桥河食品公司负责人王兴就来到油榨坪村,指挥工人将新出炉的豆腐装车,运往地区专卖点及各大超市。

“供不应求,客户每天都在催我增加产量。”王兴说,公司和油榨坪村联合建立豆腐加工基地,采用传统加工工艺,豆腐口感好,有种“妈妈的味道”,在市场上非常走俏。

在新修建的荷花路一旁,记者看到,豆腐坊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依山傍水。走进基地,几十个精美的小石磨排成一行。王兴介绍,这些石磨是为中小学生参观研学所用,让他们体验传统豆腐加工工艺,让豆腐文化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桥河食品公司传统手工豆腐基地

邓少杰介绍,豆腐基地由村里出资兴建,村里将基地租给桥河食品公司,同时参与分红,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数十万元收入。通过开展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吸引当地农户种植黄豆,基地负责回收,同时也可解决部分贫困户就业问题,拉动当地3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年纪稍长的油榨坪人不会忘记,当年的油榨坪以土法榨油而远近闻名。菜籽先用大碾碾碎成粉末,用布包裹成饼状放入石窝中,再用人用长撞杆猛烈撞击,清纯的菜油就顺着石窝流出来,香飘十里八乡。

如何让这一传统手艺“重生”?村“两委”别出心裁,在当地高标准修建传统榨坊,引入企业实体经营,让这一传统工艺重见天日。

“现在榨油都是机器操作,通过恢复古老的榨油方式,让更多的人来参观体验,走农旅融合之路。”邓少杰介绍,目前,作坊主体结构基本建成,下一步就是引进企业实体,共同经营。同时,村里配套规划的亩油菜种植基地也提上日程。

茶叶是村里的传统产业,当地种茶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由于茶叶品质不高,没有形成品牌,导致当地茶叶附加值低,村民种茶积极性不高,效益不明显。

村主干道提档升级后,也为茶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由外地客商投资两千多万元修建的精制茶厂正在加紧施工,明年即可投入运营,当地茶产业也将迎来发展的“高光时刻”。

04

党建引领

幸福指数节节升

△党建引领,油榨坪村让“三在”工程落地生根

坚持党建引领,是油榨坪村在短短三年时间内“脱胎换骨”的“源动力”。

在进村主干道旁,油榨坪村新建的党建主题广场十分醒目,绿色的草坪,别致的凉亭,鲜红的党建标语,精美的党建文化墙……让这处“红色”广场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拍照留念,也成为宜都一处重要的党建文化阵地。

党旗插到哪,支部工作就开展到哪,党员就聚集到哪。邓少杰说,村里的发展,离不开支部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冲锋在前,为全村整体脱贫做出了贡献。

油榨坪村以“三在”工程为抓手,结合全村74名党员自身特点,将党员细分为产业发展、矛盾调解、志愿服务、项目协调、项目监督6个党小组,让党员在项目一线、发展一线淬炼提升,让每一名党员都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价值。

道路扩建期间,党员干部天天“泡”在一线,干在一线,进行项目协调、服务项目建设。极个别群众因为占地较多,心里有小“疙瘩”,村干部、党员就轮番上门做工作,讲修路对村里长远发展的好处,对村民脱贫致富的好处,解开群众心结,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疫情期间,党员干部分小组帮助村民购买生活物资,宣传抗疫情政策,并帮助村民销售积压的土特产。党员的私家车成了宣传车、运输车,每天穿行在油榨坪的乡村公路上,为战胜疫情贡献着力量。

三年时间,油榨坪村新一届党总支通过支部“磁力”凝聚民心,通过党员的榜样力量感染、带动全体村民,曾经的“三类村”蜕变成美丽乡村示范村,村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发自内心地投入到乡村建设上来。

在村民曹诗海家门前,一盆盆漂亮的盆栽吸人眼球,精心培育的罗汉松争奇斗艳。“前些年在广东一家苗卉基地打工,学了不少花卉、苗木种植技术,现在村里建设美丽乡村,我要一展身手。”曹诗海说。

“腰包”鼓起来,庭院也要美起来。为加强庭院美化,油榨坪村统一为各家修建了庭院护栏,村民也自发将门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柴禾码放整齐,垃圾分类排放。村主干线两旁,精心修饰的民居成为一景,白墙绿瓦,鲜花满园,与周边的橘园、茶园有机融为一体。

如今的油榨坪,村容村貌大幅提升,产业发展渐成气候,人民群众干劲十足,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名油榨坪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誓将油榨坪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记者手记

可贵的“油榨坪精神”

勇于“举贤”,乐于奉献,敢于拼搏,造就了可贵的“油榨坪精神”。油榨坪人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在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实现了村强民富的梦想。

“能人”带路,勇于“举贤”。邓少杰是一个事业有成的私营企业主,身价不菲,在常人眼中,生意人以利益为重,当村书记能行吗?是不是来“作秀”、捞取政治资本的?事实证明,正是“唯贤是举”这一正确决策,让油榨坪迎来转机。邓少杰充分利用自身人脉、经验、资源,办成了常人难以办成的“大事”,修建道路、发展产业、富裕山乡,每一件事都凝聚着他的汗水及付出,都倾注着他的全部心血,“能人”效应得到生动诠释。

万众一心、乐于奉献。长期以来,农村思想保守,“各人自扫门前雪”思想导致村里办事难,一些大的项目难以推动。油榨坪村扩建10公里主干道,需要占用不少村民的农田、山林,甚至要迁移祖坟,而且没有任何补偿,这搁在任何地方,都会遇到不少阻力。然而,在“屋场会”上,村民踊跃支持,没有一户出来阻挠,这也成为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也正是这种奉献精神,为油榨坪三年巨变奠定了基础。

广开思路,敢于拼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乡风文明、经济富足一直是衡量乡村建设的标准。油榨坪虽然距离宜都城区不远,但由于交通闭塞,没有主导产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怎么办?油榨坪人不等不靠,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向绿水青山要效益,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自身“造血”。传统的豆腐加工、作坊榨油重新走向前台,古老的“手艺”成为农旅结合的抓手;废弃的河塘栽上莲藕,养上龙虾,卖产品的同时也卖生态、卖风景;引入企业实体,将多年的柑橘、茶叶产业发扬光大,增加产业附加值。

来源

三峡日报

编审

刘瑞王念慈

原标题:《“沼泽地”聚宝“七彩花”兴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yancaoa.com/hychq/12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