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在《红楼梦》中,叙述语言、描写语言、人物对白等等多种语言形式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红楼梦》中广泛灵活、巧妙运用了大量的歇后语,并利用这些歇后语谐音、比喻、引申、夸张等各种修辞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刻画了诸多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对小说中的人物命运、性格刻画、情节展开以及主题的深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是《红楼梦》作者对这些鲜活的、极具“地气”的歇后语在整部作品中信手拈来,与书中人物、对话等其他部分紧密结合,仿佛浑然天成,使得《红楼梦》富有更加鲜明的艺术特色。

本文仅就其运用歇后语方面的特点和作用,和广大红谜们一起探讨交流。

一、《红楼梦》运用歇后语的特点

歇后语是群众生活经验的概括、思想智慧的结晶,具有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哲理性强等特点。

清人诸联《红楼评梦》有云:“以家常之说话,抒各种之情性。“所引俗语,一经运用,阁不人妙,胸中自有炉锤。”

《红楼梦》中歇后语主要集中出现在前八十回文本中,大约有一百六十条左右,平均每章使用歇后语两条次以上,使用频率不可谓不高。

这些歇后语涵盖了婚嫁、职业、宗教、理家、服饰、饮宴、口才等多个方面,各司其职,各尽其妙,表现为使用的高度灵活和丰富多彩,并极具口语化和人物性格化。

(一)歇后语运用的多样性

在整部书中,歇后语的运用采用了比喻、夸张、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段,特点突出,独具匠心。

以前80回通行版本为例:

对比: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第六回,刘姥姥);

对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第六回,周瑞家的);

夸张:千里搭长棚一一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十六回,小红);

谐音: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一一都是好画儿?(第四十六回,鸳鸯)

比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第九回,薛蟠)。

(二)歇后语运用的个性化

《红楼梦》中对歇后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特点。之所以称为个性化,主要是歇后语与人物的性格特征紧密结合,听到一句话,就知道这句话出自谁的口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什么人说什么话”。

虽然歇后语本身具有口语化的特点,但作者没有将歇后语平均分配到每个人的对话中去,而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文化层次、生活环境、教育程度等来决定用与不用和用多用少的。

比如探春、惜春、黛玉、宝钗等人是大家闺秀,养尊处优,她们虽然对话众多,可身份决定了她们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可能接触到民间的生活,所以不大可能说出歇后语之类的话来;贾母、王夫人年纪大,经历的世故也多一些,但身份摆在那里,于歇后语方面接触也有限,使用就更有限;而刘姥姥、鸳鸯、兴儿等人,虽然涉及到的出场语言不是太多,但他们长期身处底层,且浸淫于民间,接地气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在嘻笑怒骂中对歇后语信手拈来,随意点缀,成为语言表达中最得力的工具。

凤姐呢,她在贾府中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个体,因为家里自小充作男孩子教养,王家世代军功,不读书的凤姐说话也带着浓厚的“地气”,她常常在贾母及众小姐们面前以及和他人的对话中用大量的一些歇后语,给以诗书之礼著称的贾家带来了不少欢声笑语,所以众人都给她贴上了幽默诙谐的标签。

二、《红楼梦》运用歇后语的主要作用

曹雪芹在前80回《红楼梦》中对于歇后语的运用,与书中人物性格特征、场景、情节发展等紧密结合,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刻画人物性格及特征

《红楼梦》借助歇后语描绘人物性格,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正面描写,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歇后语,凸显人物个性;第二种是侧面描写,借他人口中的歇后语对其他人物加以评论。

举一个正面描写的经典。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昏馈荒淫的大老爷贾赦把主意打到了贾母身上,要娶贾母的贴身大丫鬟鸳鸯为妾。鸳鸯心中烦闷,找她的好闺蜜平儿、袭人等人一诉衷肠。

这一章节,着重对鸳鸯刚烈的性格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

平儿道:“你的父母都在南京看房子,没上来,终久也寻的着;现在还有你哥哥嫂子在这里。--可惜你是这里的家生女儿,不如我们两个只单在这里。”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喝水强按头’吗?我不愿意,难道杀我的老子娘不成!”鸳鸯的这段话中,每一句都采用反问的语气,对于拒绝给贾赦当妾这件事,态度十分坚决,透露出斩钉截铁的意味,尤其是“牛不喝水强按头?”

这句歇后语更是明确地表明,这件事自己不可能答应,也鲜明地展现了她自尊自重、宁折不弯的性格特征。

紧接着,当她嫂子兴冲冲地来跑来劝说时,鸳鸯连珠炮地运用了好几句歇后语:

“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一一都是好画儿。什么‘喜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一一是喜事。怪道成日家羡慕人家女儿作了小老婆,一家子都仗着他横行霸道的,一家子都成了小老婆了!看得眼热了,也把我送在头坑里去。我若得脸呢,你们在外头横行霸道,自己就封自己是舅爷了。我若不得脸呢,你们把忘八脖子一缩——生死由我。”虽然在《红楼梦》中歇后语的运用十分常见,但像这样如此频繁地使用歇后语,却并不很多。

这三条歇后语,前两条是一层意思,层层递进,言辞犀利,铿锵有力。前两条讥刺她嫂子不顾死活,利用一个花季少女的不幸去换取卑微的利益;第三条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从正反两面揭露她兄嫂利欲熏心的嘴脸。

如此密集、恰到好处地运用歇后语,使一直以忠诚侍候贾母的鸳鸯性格大放异彩,一个头脑清醒、不慕虚荣、刚强泼辣的女子形象生生地立于读者眼前,令人肃然起敬。

如果说正面描写由人物自说自话是一种常用方式,那么借他人之口,用歇后语来烘托相关人物的性格特征,《红楼梦》在这方面也有非常典型的例子。

第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中,贾琏的贴身小厮兴儿为了讨好贾琏的“新宠”尤二姐,说了长长一大段话,并罕见地用众多歇后语对贾府诸多重要人物进行了白描。

他对王熙凤的描述:

“如今连他正经婆婆都嫌他,说他:‘“雀儿拣着旺处飞,黑母鸡一窝儿”’,自家的事不管,倒替人家去瞎张罗!要不是老太太在头里,早叫过他去了。”……

兴儿连忙摇手,说:“奶奶千万别去!我告诉奶奶:一辈子不见他才好呢!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全了。……”……

兴儿拍手笑道:“原来奶奶不知道!我们家这位寡妇奶奶,第一个善德人,从不管事,只教姑娘们看书写字,针线道理,这是他的事情。前儿因为他病了,这大奶奶暂管了几天事,总是按着老例儿行,不像他那么多事逞才的。我们大姑娘,不用说,是好的了。二姑娘混名儿叫‘二木头’。三姑娘的混名儿叫‘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四姑娘小,正经是珍大爷的亲妹子,太太抱过来的,养了这么大,也是一位不管事的。奶奶不知道,我们家的姑娘们不算外,还有两位姑娘,真是天下少有!一位是我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一位是姨太太的女儿,姓薛。这两位姑娘都是美人一般的呢,又都知书识字的。或出门上车,或在园子里遇见,我们连气儿也不敢出。”尤二姐笑道:“你们家规矩大,小孩子进的去,遇见姑娘们,原该远远的藏躲着,敢出什么气儿呢?”兴儿摇手,道:“不是那么不敢出气儿。是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小厮兴儿这段话为贾府诸人用歇后语生动地画了一幅幅肖像,且一口气娓娓道来,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其中对凤姐引用了公婆邢夫人的话,十分符合邢夫人家世门第不高的特点,并且把邢夫人对凤姐一味奉承老太太的不满表达得淋漓尽致;兴儿自己对凤姐的评价,接连用了三句歇后语,且清一色地采用对比的表述方式,“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这三句一句比一句程度递增,“甜”和“苦”、“脸上笑”和“脚下绊”、“明火”和“暗刀”如此鲜明的对比方式,勾勒出下人眼里凤姐言辞爽利、狠毒泼辣的独特形象。

不仅如此,对于贾府其他女性,兴儿像一位民间朴实的语言艺术家,“巧语”联珠,引人入胜。他形容不声不响的寡妇李纨是“大菩萨”,没有存在感的二姑娘迎春是“二木头”,用了“戳一针也不知道暖哟一声”这个通俗的比方;三姑娘探春就更到位,“玫瑰花”又红又香,只是“刺戳手”,而且粗俗不堪的亲生母亲赵姨娘,生动地打了个十分经典的比喻——“老鸽窝里出凤凰”。

至于《红楼梦》中的主角黛玉、宝钗,兴儿更是将歇后语的运用达到了极致,“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这几句歇后语对仗工整,琅琅上口,烘托绝妙,描写别致。与此同时,它还与前面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中凤姐在谈到理家时分别评价黛玉和宝钗的“一个是美人灯儿一一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实在是神来之笔。

(二)借机推动情节发展

《红楼梦》中的歇后语不仅能够提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情节的发展的作用。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因年关将至,家里穷得快揭不开锅了,饱经世故的刘姥姥劝他的女婿狗儿不能光呆在家里抱怨,要到贾府去寻找机会走动走动,她这样说道:

“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家儿,那一个不是老老实实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呢?……”刘姥姥道:“这倒也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你何不去走动走动?或者他还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

刘姥姥没有任何文化且不识字,身处乡间、阅历丰富,人情练达是她语言接地气的基础。她使用的这些歇后语都很通俗,来自于自己丰富的底层生活经历,既朴实无华,又通俗易懂。

比如她劝狗儿要安分守己知足常乐,用了“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这句歇后语,又鼓励狗儿勇于去尝试,并乐观地比喻了到贾府打秋风的结果,充分展示了刘姥姥乐观不自弃、达观智慧的形象,结果在她第一次进大观园之时凤姐资助了她二十两银子,改善了生计。同时,也为后来她二进大观园后凭借自己高超的情商、出色的表演技能而得到贾母的青睐埋下了伏笔。

(三)揭示作品主题

《红楼梦》中的歇后语不仅用于深刻描写人物性格,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不断借用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还入木三分地揭示了整部作品的主题。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董商人冷子兴偶遇贾雨村,他向贾雨村详细介绍了贾府如火如荼之势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从第三只眼看贾府,正值贾府钟鸣鼎食、烈火烹油之时,在这鲜花着锦和泼天富贵中,冷子兴却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并预见到了贾府无可避免的没落和衰败。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秦可卿临终“托梦”给凤姐: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话,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秦可卿托梦的这段话里连续用了四个俗语,其中“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生悲”、“树倒猢狲散”,层层递进。

前两句喻意贾府经过几代,已经到了家庭鼎盛的极致,就像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它的反面。而越是繁华,越是要居安思危,具有危机意识,去预见那不可知的未来。与此同时,虽然表面贾府鲜花着锦,但由于子孙不上进,内因外因种种矛盾突显,正一天天呈现腐朽之势并悄无声息地没落。到了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避嫌隙杜绝宁国府》,各种矛盾已经到了集中爆发之际,凤姐受王夫人及邢夫人之命抄检大观园,探春早已得知了消息,敞开大门迎接抄检行动,并激愤不已:

“你们别忙,自然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是议论甄家,自己盼着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说着,不觉流下泪来。这里探春的言辞中,作者再次用到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句歇后语,与冷子兴的话遥相呼应,也与秦可卿之前托梦凤姐的话一一对应,几处高度相似的歇后语,恰恰映证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高超写作技巧,也与《红楼梦》的主题高度契合。

这些歇后语非常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贾府在抄检之前富贵荣华的表面现象,贾府后代荒淫无度、奢侈靡费一天天堕落,并且预示了像贾府这样的封建大家族运终数尽和不可挽回的必然结局和客观规律。

《红楼梦》作为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艺术成就非凡,绚烂多彩。而其中极具特色的语言艺术,尤其是大量歇后语的运用,更是使这部作品充满了鲜活的气息,也是它自问世以来就吸引无数读者的一大原因。

大量通俗易懂、浑然天成的歇后语的独具匠心的运用,巧夺天工地穿插于整部作品之中,并通过他们圆满地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凸显和塑造、故事情节的深入推进、作品主题的揭示等等,从而使《红楼梦》这部巨著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这这也是《红楼梦》语言艺术成功之所在。

参考资料:《红楼梦》通行本回本

《阴山学刊》冀文秀:石韫玉而山晖 水怀珠而川媚──《红楼梦》歇后语运用的特点和效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yancaoa.com/hycfb/1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