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社会,出现了许多好吃、好玩又好看的食物。比如很多人在喝咖啡的时候,会发现咖啡的杯层表面,会出现精美的图案,这便是咖啡拉花。咖啡拉花是西方文化的一种,许多国家甚至还会专门举办关于咖啡拉花的比赛。

但实际上,在饮料上作画,早在中国唐朝时期便已经出现,而这一艺术则被称之为“茶百戏”。发展到现在,它已经成为了著名的传统文化遗产。

茶百戏,又被称之为水丹青、茶戏、汤戏、分茶等等,它是一种能够在茶中显示出文字或图像的古茶道。它的特点是仅用茶水,不用其他的原料,便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它的历史非常悠久。

在陶谷的《清异录》中曾有“茶百戏”的记载:“茶至盛唐始。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鱼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在茶上绘画,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但是聪明的古人却想到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茶百戏是具体怎么做的?

首先,用温火烘烤茶饼,再将被烘干的茶饼锤碎,接着将其磨成细粉,并放在容器中进行筛取,将杂质过滤。

其次用茶瓶冲点茶粉,紧接着用茶筅(烹茶工具,由一精细切割而成的竹块制作而成,用以调搅粉末茶)将茶粉调制其成膏状,形成抹茶浓浆。之后再用茶筅击拂,直到茶汤表面泛起丰富且细腻的泡沫。

最后再用工具蘸取之前调好的抹茶浓浆,在泡沫上作画,这便算大功告成。

但说实在的,茶百戏在现代社会并没有任何的实际用处,观赏性大大超过了实用性。这样一通操作,既不会让茶变得更加好喝,相反会使茶变凉,丧失了其原有的口感。

除此之外,抹茶浓浆,更是难以言喻。但是古人却没有这样想过,尤其在两宋时期,茶百戏分外流行。无论皇宫贵族,亦或平民百姓,茶百戏已经成为了宋朝人的娱乐活动。

说到茶百戏的推崇者,非宋徽宗莫属。他极其擅长分茶,并且对茶百戏十分感兴趣,因此经常举办宴会,并且还为大臣们点茶、分茶,这是茶百戏流行的最大原因。

其次是朝廷官员以及大批的文人,僧人的推崇,让茶百戏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因此在宋朝时期,茶百戏成为了文人的一种娱乐项目,并且流行于众多斗茶活动中。

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宋徽宗也曾经在《大观茶论》中对点茶、分茶进行讨论:“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

而李清照在《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中也写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的诗文。这些相关记载,都足以证明了茶百戏在当时社会的流行。

在相关平台上,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网友的吐槽。因此外形相似,他们将茶百戏称之为咖啡拉花的先祖,说咖啡拉花是抄袭中国的茶百戏,并且讽刺西方人,声称这是中国古代人早已经玩剩下的玩意儿。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咖啡拉花,直到现在也没有相关书籍,记载它是借鉴于中国古代的茶百戏。而茶百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中国人的艺术。

而且,咖啡拉花与茶百戏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它们仅仅是外形相似,但实际上却是大相径庭的。

首先,茶百戏与咖啡拉花所形成的原理不同。在上文中,我们介绍了茶百戏的形成过程。茶百戏通过茶和水来形成各种图案,而咖啡拉花,则是通过咖啡和牛奶这两种不同液体之间的融合,最后形成多种图案,这在本质上便是不相同的。

其次,茶百戏与咖啡拉花图案存在的时间,也有非常大的差异。众所周知,泡沫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也就是说,茶百戏的图案仅仅是依靠着茶汤而形成的,经过一段时间后,茶汤上面的图案便会自然而然地消失。而咖啡拉花所形成的图案却是固定的,并且不会轻易地消失。

最后,茶百戏与咖啡拉花所形成的意象也不同。宋朝时期的文人雅士十分注重意向,而在茶百戏中,所描绘的图案也大多为中国传统的书法以及绘画,文字、山峰、鸟兽层层叠叠,凸显了意境之美。

而现代社会的咖啡拉花,却与此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咖啡拉花形成的图案大多简单,即便复杂的,也大多为对称平衡的图案,咖啡拉花看中的则是固定的形状。

综上所述,茶百戏与咖啡拉花仅仅看上去相似,它们或许只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都能够显示图案。但实际上无论是它们的历史背景,亦或是形成原理,都具有很大的差异,这从深层角度上也能够体现出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上的差异。

尽管在元朝之后,茶百戏已经逐渐衰落,但是仍然有许多文人雅士喜欢这项艺术。比方说关汉卿曾在套曲《一枝花·不伏老》中描绘:“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竹,打马藏阄。”

茶百戏自唐代诞生,到宋代被推崇到了极致,流行了数百年,是当时文人十分喜爱的一项艺术活动。但随着朝代之间的更迭,特别是元朝后逐渐衰落。在清朝后,再未见详细资料记载,几乎已经失传。

时至今日,经过相关专家的不懈努力,茶百戏已经逐渐恢复往日的风采。年,茶百戏已经被列入了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珍贵的、极其容易消失的艺术终于能够再次出现到世人面前。

通过茶百戏,我们能通过历史长河看到古代人奇思妙想的想法,而茶百戏卓越的精湛艺术值得我们去守候,让其成为闪烁的明珠。

参考资料:《清异录》《大观茶论》《茶录》等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yancaoa.com/hychq/1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