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宗街#潮宗街商业——旧长沙米业、堆栈业的缩影

(潮宗街历史故事之十九)

潮宗街,曾名县后街,又名草场门正街,东起湘江路,西止黄兴北路(原北正街),是长沙城仅存的4条古麻石街之一,原长米,今存约米,宽9米,为旧时最宽的街道。清嘉庆《长沙县志》载,“自草场门至北门正街,名县后街”,因明清长沙县署位于此街而得名。草场门又名朝宗门,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云“入朝宗门至潮宗街”。潮宗街即因临朝宗门而名。朝宗,朝拜祖宗之意。因旧时街口聚居着许多挑河水卖的脚夫,终日街头淌满河水,“朝”遂演化成“潮”。

清末朝宗门外的挑水夫

潮宗街明清时是长沙县署和临湘驿站所在地,行人往来,车水马龙,旅店业、烟草业、米业发达。民国初朝宗门外上河街有湘鄂旅馆、高升旅馆,被年出版《长沙一览》列为“甲等旅馆”。本帮烟业商会会董熊桂芬所创湖南烟业公司设于草场门正街,推出以“双”字为首的双凤牌、双龙牌、双虎牌、双狮牌、双燕牌、双雀牌皮丝烟,行销一时。

梓园巷民国旅社旧址

潮宗街西端南侧的福庆街则是手工纺织业的聚集之区,旧有十多家手工纺织棉布布庄,主要产销花条格布。名气较大的布庄主要有福顺昌布庄、郭太章布庄、周爱国布庄、刘松泰布庄、汪记布庄、毕氏布庄、乾德泰染织布庄、彰德春染织布庄、湘记染织布庄、纶辉布庄、张玉记布庄、聂宏图布庄、协顺昌织造厂等。

福庆街织染业店招遗迹(今无)

旧时潮宗街是出朝宗门达湘江河运码头的必经之道,因而成为米业、堆栈业的集中之地。尤以米市闻名于世,有永丰、协丰、吉丰、协和、德安、益华、恒丰、太丰、顺丰、义丰、元丰、友和、申昌、湘裕公、利生恒、大昌盛等20多家粮栈、粮行、米厂。

长沙米市与无锡、芜湖、九江米市并誉为中国四大米市,在长沙商贸史中占有重要位置。长沙米市的雏形可追溯到北宋晚期,当时的潭州已能制造载米万斛的大船,往来湘江,运送大米。到清雍正(—)初年,湘江上运米之船“千艘云集”,直销汉口,再抵江浙,盛极一时。长沙附近的易俗河已成为百谷总集之区,“粮仓相比,米袋塞途,年贸易额达余万担”。其时江浙一带人口稠密地区的粮食供应均仰食于湖广,湘米年输出在万石左右。雍正四年(),清政府由藩司发帖,开设各类牙行,提供交易场所,米市正式形成。长沙集镇共开设牙行35户,其中粮行就占了24户。晚清富商朱昌琳、魏鹤林都是靠做粮食生意发家的,其粮栈、米厂就分布在太平街至潮宗街一带。长沙粮行的兴旺,吸引了长沙附近的小米市如易俗河、靖港、白马寺、铁角嘴等地的谷米向省城汇集。

潮宗门外码头粮食搬运旧影

长沙米市既有输出,又有输入。根据长沙海关资料记载,—年长沙口岸共出口谷米万石,占全省海关输出的84.56%,这些粮食来自滨湖各县的约占88%。年输出大米值银元,占全年全省出口金额银元的24.43%。流入长沙的谷米,历无完整统计,根据湖南省经济研究所、年两次调查,向长沙市输出余粮的有华容、南县、安乡、汉寿、沅江、湘阴、长沙、醴陵、攸县、茶陵、衡山、安仁、益阳、常德、澧县、宁乡等16县,输出粮食共为石。

汇集长沙市谷米种类繁多,其分类标准不一。就谷质分,有旱谷、糯谷、冬粘三种。依其产地分,有大河谷、小河谷。大河谷产于滨湖各县及湘江上游的湘潭、攸县、醴陵、衡山等县。小河谷产于长沙四乡,东乡榔梨市,南乡暮云市,西乡白沙洲、靖港、乔口、新康,北乡霞凝,均为各乡小河谷的集中地。从品质上比较,小河谷优于大河谷。

长沙米市的兴旺,除了长沙特殊的地理、经济地位外,更主要是建立在湖南全省粮食生产相对发达的基础上的。—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在3—万亩之间波动,产量在—亿斤之间起落。粮食产量虽不稳定,但总产量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湖南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1%,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广东(15.23%)和四川(14.8%)。

20世纪30年代长沙粮食市场曾一度遭受洋面粉和洋米的冲击。外国粮食在湖南的倾销,致使30年代初期湘米销价跌到每石5元以下,而每石生产成本都在10元左右,造成谷贱伤农。年3月《银行周报》指出:湘省近年丰收,却“有大宗洋米运华倾销,致湘米顿失市场。国储既富,价格低贱,不仅农村经济陷于绝境,市面金融亦大受打击。”湘米敌不过洋米,主要是国产品种陈旧,种子靠农民自选自繁,逐渐混杂退化,影响大米品质的提高。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面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决心投身农业技术改造,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政府也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如颁布一些奖励农业生产的办法,贷放良种,发放农业贷款,还先后成立了湖南农事实验场、湘米改进委员会和湖南农业改进所等机构,从事水稻等农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工作,这些农业科研单位先后向省内征集个稻种,向外省征集50个稻种,从日本、安南(今越南)、缅甸购进17个稻种,进行穗选和培育,鉴定出“选粘一号”“帽子头”“菜子粘”“改良馅玉”等良种,并在局部地区推广,取得初步成效。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洋米贱农的局面很快被扭转。年湖南粮食丰收,全省粮食总产亿斤,达战前最好水平。加之粤汉铁路通车,长沙米市进入鼎盛时期。省府在长沙成立湘米销粤介绍处,设代办事务、介绍押款、情报3个组,更加促进了湘米的输出。当年长沙输往省外的大米占全国流通总量的8.2%。年湘米大量销于穗,仅3月一个月运粤湘米就达万斤,一时压倒洋米市场,至今传为佳话。

年长沙《力报》关于湘米销粤的报道

潮宗街的米业又分为4个行业,即粮行、米厂、粮栈、米店,它们相互依存,又各自独立。

粮行是做说合买卖的粮食经纪行,旧称牙行。清雍正四年()清政府由藩司发帖,长沙共开设牙行35户,其中粮行就占了24户。粮行都设在沿河,通常称西湖桥一带为上关,大西门一带为中关,潮宗街一带为下关。清同治《长沙县志》记载:“潮宗门外有粮行一十六家。”清末民初,外地客商来湘采购谷米在长沙设行者增多,其时长沙粮行达48家、豆麦杂粮行62家,形成粮商云集、购销两旺的局面。堆栈业增至60家,储存容量8.25万吨,沿河一带的潮宗街、碧湾街、太平街、福胜街栈库林立,营业称盛。

抗日战争以前,下关业务最旺者有徐石琴的广泰厚粮行、涂国卿的大生粮行等。还有以米厂兼营粮行的粮商,如屈仲篪、刘启超、陈树成等。其时公认颐庆、源泰、永泰、人和4家管事的经理常承仁、陈瑞琪、罗南山、胡德彪为花粮行的“四大金刚”。其中常、陈、罗3人都是从粮行学徒出身当上老板的。

所谓米厂最初只是把稻谷加工成大米出售的人工碾坊、牛碾坊,乃至机器碾坊。乾隆元年()碾米业已形成行会,到光绪年间,长沙的碓坊发展到家,大都分布在碧湘街至草潮门沿江一带,尤以潮宗街最多,故有“米街”之称。把稻谷加工成大米的碾米业,清时多用人工碓坊。光绪年间,长沙的碓坊发展到余家。年,袁久安从上海购回卧式电动打米机,开设茂丰米厂,日出大米百石,一时轰动全市。接着,长沙巨商饶菊生、张达聪等在潮宗街开设义丰粮栈兼营电机米厂,获利颇丰。年机器碾米厂有“茂丰”“义丰”“李承盛”等,其中茂丰米厂日产大米1万余斤。年,又有陈士名(清末方志学家陈运溶之后)开办福和长机器米厂于福星街。

到年,长沙机器碾米厂发展到78家,连同碓坊家,年产大米36万石,其中以潮宗街永丰碾米厂产量最高,年产达4万石。永丰由家住潮宗街高升巷口的大米商李佑荪开办,他一人独资经营李永盛、阜丰、永丰、慎馀4家米厂和阜丰、永丰粮栈,可谓长沙米业首富。位于潮宗街一带的米厂还有益华、恒丰、太丰、顺丰、义丰、友和、永和、福和长、邓春生等10多家。

粮栈,即粮食仓库,分为自储自营和代客储存,或两者兼之。代客储粮,抗日战争前每石月栈费为银币二分五厘。代储粮食,栈主要承担保管义务,如防虫、防鼠、防潮、防霉等。大革命前,长沙就有商人专门开设的粮栈,如草场门正街的义福、水道巷的德安等。开设在潮宗街的粮栈有吉丰、永高、协和、协丰等。其中协和粮栈由省商会主席黄佩石将久兴福碓坊改为粮栈,颇具规模。协丰栈储量最大,年储粮达10余万石。协丰创办于年,栈主为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聂云台单在滨湖种福垸,即年收租谷约6万石,棉花约10石。

聂云台(-),本名聂其杰,字云台,著名实业家,主营纺织业,兼营粮食业。祖籍湖南省衡山县,年出生于长沙,父亲是曾国藩的女婿聂缉椝(历任上海道台、安徽巡抚、浙江巡抚)。母亲曾纪芬,是曾国藩之女。聂其杰曾赴美留学,年在上海组建复泰公司,承包华盛纺织总局;年收购华盛全部股份,改名恒丰纺织新局,亲任总经理;年赴美考察,约请美国棉业专家来华调查,协助改良中国的棉花种植;年当选上海总商会会长;年发起创办中国铁工厂,制造纺织机械;年在吴淞建成大中华纱厂。

潮宗街另有大小不等的众多米店,以零售粮食为主,有的兼营批发,但大多数本小利微,货源受米厂、粮行的控制。

民国时米店

清代长沙、善化两县的社仓和义仓也集中在潮宗街一带。乾隆十年()两县分别于各都适中之地建仓。长沙县建有社仓12座,善化县建有社仓11座,乾隆四十五年(0)增至46座。自雍正元年()起至乾隆四十五年()止,长沙县十都百甲共存储社谷1.2万余石。善化县十都亦存储社谷1万余石。

湘社仓即设于潮宗街,创始于光绪二十三年(),时以先年大水,灾情甚重,绅士王先谦、张祖同、朱恩绂、李维翰等,于灾后筹集捐款,建仓储谷,以备凶年之救济。道光三十年(),长沙绅士陈本钦等集资筹捐积谷,于仓后街建立义仓,名为储备仓,置田余亩,用以储谷备荒。光绪二年()积谷至4万余石。湘义仓设于楠木厅,创始于光绪二十六年(),由绅土萧荣爵、张祖同等发起,以救荒赈款所余及准盐附加备荒经费之收入,购建此仓,逐年积存,存谷达2万余石。

年“文夕大火”中,大西门、碧湾街一带的米厂、粮栈毁之一旦,烧掉谷米万石,而潮宗街只有零星火点。11月13日凌晨,北正街火势燎原,由于西北风加剧,火势未向潮宗街蔓延,致使潮宗街大部分米厂、粮栈得以保全。吉丰粮栈老板高清和后来回忆说:“惟北风紧凑,北向火弱,是乃天助之功。”

潮宗街的仓库除粮栈外,还有储存日杂百货的货栈,初称堆栈业,后逐渐改称仓储业。清末至民国时期长沙的堆栈、货仓多集中于沿河福胜街、碧湾街、潮宗街一带,尤以潮宗街为多。堆栈业有两种形式。一为亦官亦商、自存自用,不寄客货,领有官府牙帖。二为专门代客储存货物,以此获取仓租。如光绪十七年()开业的五丰栈就是为客代储货物的仓库。光绪三十年()长沙开埠,行栈因此大增。从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元年(—)五年中,潮宗街一带先后开设有同兴、恒豫、玉和、丰盈4家货栈,加上原有的五丰,资本总额6元,年储存量达吨,年营业额元。库房为砖木结构,内部用厚重原木架成二层仓库,底层设有高约1米的防潮层。

潮宗街仓储业遗迹

民营仓储业,年发展到11家,年增至48家,年达70多家,资本额共12.9万元,年总储存量吨,年营业额上升到16.84万元。潮宗街一带栈房林立,生意兴隆。抗日战争时期仓储业大部分歇业。抗战胜利后先后复业,年底发展至56家,但因通货膨胀,百业萧条,加之国内战争和火灾的影响,许多仓库无货可储。至年上半年,自动停业、歇业的达40多家,约半数在潮宗街。

年,福丰、德裕、永成、永和、福临、茂云、太平7户私营仓库实行公私合营,仓库面积共平方米。年后全部改为国营,归口长沙商业仓储公司。长沙商业仓储公司亦设在潮宗街,原福丰仓库是其主要库房。年仓储公司合并于长沙工业品贸易中心。后来工业品贸易中心又归并于中山路百货大楼。原仓储公司位于潮宗街的仓库遂被中山路百货大楼拆建为职工宿舍。

潮宗街老仓库遗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yancaoa.com/hychy/11357.html